上半年我市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综述
民有所需,政有所为。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描绘出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投入资金1.4亿元用于学校内部设施配套,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楼房73878.8平方米,购置安装实验室配套设备417套,计算机924台,多媒体设备244套。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秀课例推广活动,全市5700余名专任学科教师通过网络实时观摩示范课例。
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开展了全市第四届中小学师生运动会、第二十一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等系列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基地被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不断提升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操作水平,近年在国家级职业学校技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积极实施以创建名校(园)、塑造名师、培育名生为重点的“三名工程”,打造安丘教育特色品牌。
突出师资强教,教师整体素质不断增强。优化师资配置,2014年计划公开招聘218名教师,为全市农村小学每校引进1名音体美专业教师。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组织52名城乡教师进行了交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组织112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研修,组织6003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省全员远程研修。
促进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城乡资源配置均衡,全市农村教育投入占教育事业投入70%以上。坚持城乡学校发展均衡,加强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以教育联盟和教育学区两种模式建立9个学校发展共同体,按学段分别组建16个对口帮扶实体,促进各校之间均衡发展,使城里和农村孩子接受同质教育。
健全医疗服务机制,群众收获更多满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镇村两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日趋规范,配备使用2012(年)版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品种由原来的307种增加到520种,药品价格实时公示,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更加廉价、方便、高效。开展“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228处社区卫生室规范化管理。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计划投资3亿元的市人民医院市北区分院全面建设,计划投资1.5亿元的市妇女儿童医院建设项目现16层主体工程已完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红沙沟中心卫生院门诊病房楼被列入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临浯中心卫生院门诊病房楼、石堆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楼纳入省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公共卫生管理全面加强。深入开展疾病防控等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全面启动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实施公共卫生精细化管理,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开展11项基本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均等化服务得到有效落实。目前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6.87万份,城乡建档率达 95.8 %;为65岁老年人年度进行健康体检42750人,体检率达45%;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新生儿访视率、孕产妇管理率均达到85%;为农村孕产妇发放住院分娩补助2743人。
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推进试点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完善基本药物、物价、医保、新农合等配套制度改革,市立医院通过综合改革,呈现出“一增、四降、两持平”的良好态势。推进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3处市直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人事分配、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落实20项惠民措施,狠抓费用控制等工作,群众“看病贵”等问题初步缓解。
开展医疗门诊“三增一禁”便民正风行动。增设无节假日门诊,医疗机构在双休日、节假日均按正常工作日开设门诊。增设错时门诊,每天门诊挂号、收费、检验等窗口部门以及患者较多的诊室提前半小时开诊。增设夏季夜间门诊,规定每年6月1日至
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深化全市平安建设
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更好控发案。严打侵财类犯罪,打掉侵财类犯罪团伙17个,破获“两抢一盗”等案件469起,可防性案件同比去年下降8.1%。快侦快破影响重大案件,深入推进“打击整治农村黑恶势力”专项行动,打掉涉恶团伙1个、霸痞团伙12个。强化交管、消防和危爆物品管理,查处交通违法4781起,检查消防重点单位和“九小场所”2103家次,整改火灾隐患526处。
密织“天网工程”,助力打击破案。全市建成二、三级监控平台17个,安装各类监控探头、卡口27000余个,其中高清探头2800余个,城区重点路段、要害部位图像数据信息同步接入市级监控中心,构建了全天候、无缝隙的视频监控网。
创新社区管理,筑牢防范基础。推进“社区六进”,对社区警务室功能定位、警力配备、运行机制进行了优化升级,制定社区民警一日工作规范,打造精品社区警务室20处、金牌社区警务室2处,建立警民联系点432处,最大限度地延伸社区警务触角。今年社区民警化解矛盾纠纷891起,进村入户发放身份证3000余个、警民联系卡1万余张。
推进“合成化巡防”,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将城区划分为12个巡区,采取派出所、特警常态巡逻、机关民警包片巡逻、交警辅助巡逻的模式,实行武装巡、警便装巡、车步巡相结合的全天候巡控,最大程度屯警街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在潍坊市公安局组织的上半年各县市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我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达到98.12%、98.28%,均列潍坊市第2名。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三八六”环保行动成效显著。全力整治空气异味,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严格督查。目前鲁安药业公司投资180万元新建设脱硝设施工程的相关设施设备及控制系统已安装完成,柠檬生化、盛源热电、奥宝化工、景芝酒业等公司等原脱硫设施升级改造已经完成。深化燃煤锅炉改造工作,已拆除38台,关停24台。
保持环保执法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格执行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制度,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小”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和集中整治。目前共关停取缔“土小”企业27家。加强对全市重点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 突出现场执法检查,纠正环境违法行为72起,受理信访案件316件,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水源地水质不断改善。加强对潍坊和我市两级水源地上游企业的水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对市区、景芝、凌河等重点区域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重点水污染治理设施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转管理,使排入汶河、渠河、浯河等河流的水污染物大幅减少,河流断面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加快乡镇文化广场建设,推进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上档升级,我市已有4处被省文化厅评为三级以上文化站。深化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农家书屋、村文化大院进一步规范,年初完成了对100家农村文化大院、75支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文化器材发放工作。
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工作,实施“幸福文化大合唱”和文化下乡“十百千”工程。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送春联进万家”活动,组织参加潍坊市第二届广场舞大赛,组织16个优秀文艺节目参加了第三届“潍水之春”群众文艺汇演专场演出。在青云山小学启动了“2014-2015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名家进校园活动”。全市共开展各类大中型社会文化活动40余次,农村电影放映完成4065场,送戏下乡及组织各类演出78场,廉政京剧《路向远方》巡回演出60场次。
文化培训及文艺创作扎实开展。落实“百千万”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扎实推进文化人才培训。举办了首届广场舞免费培训班。我市共有11部作品荣获潍坊市2013年度文艺作品奖,获奖数量居潍坊各县市区第一位。大型系列丛书《安丘历史文化丛书》正式出版面世。组织新创作京剧《路向远方》申报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泰山文艺奖评选。
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夯实民生事业根基
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干部作风。全市市镇村三级扎实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对照“三严三实”,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全面查摆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工作纪律松弛、农村管理服务、农村低保、农村环境卫生、农村医疗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域环境、空气环境质量等18个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整顿,以整改成效取信于民。
切实抓好包村联户活动,为民办实事。扎实搞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集中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1019名,培训农村党员2.6万名。全面推行社区实体化,全市70%以上的镇干部下沉到社区,今年以来为群众办理各类服务事项8000多项,就地解决基层信访矛盾纠纷80多起。继续开展包村联户、联系服务群众、“一联四帮一评”等活动,从市级领导、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镇街区党(工)委书记选派“第一书记”89名,深入到软弱涣散党组织开展集中整顿治理,进行点对点整顿,11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参与联系群众,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