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784004295301j/2019-96754 | 分 类: | 政府决定事项 ; 旅游、服务业;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 |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和旅游局 | 发文日期: | 2019-10-25 | ||
标 题: | 2019年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 | 文 号: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效力状态: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2019年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
(一)弘扬优秀乡村文化
一是着力加强文物保护。争取省级资金对庵上石坊进行了维修保护,总投资505万元的汉墓维修正在全面施工,推进城顶山齐长城维修保护工程验收问题整改。安丘印台博物馆成为我市第4家非国有博物馆,另外3家分别是景芝酒文化博物馆、辉渠民俗博物馆、世德古籍博物馆。
二是积极叫响“非遗之旅·相约安丘”品牌。挖掘整理公布20个农村非遗项目,我市非遗项目增至148项。《今日安丘》“非遗名匠”专栏采访了50多位基层手工艺传承人。组织8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到北京恭王府,开展了“千年潍水·手艺之都”安丘周非遗展演活动。新增4名潍坊市级非遗传承人,我市潍坊市级以上传承人达到25人,其中,孙膑拳传承人刘海港成为首个国家级传承人。每年,召集全市非遗项目参加各级非遗展,组织非遗项目研学、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150余次。
三是深入挖掘、保护、展示乡村历史文化。加快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奖补资金加快镇村历史文化展室和舞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30多处镇村历史文化展室。组织工艺雕刻者在辉渠“旅游路”两侧开展大规模公益雕刻行动,提升景观文化内涵。加强对管宁墓、王修墓、印台遗址等3处文物保护单位资源开发,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造完善市、镇、村文化旅游设施条件,优化服务效能。目前,全市14处镇街区全部建成三级以上标准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近几年筹措1600多万元资金,建成了104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了20处标杆性社区,建成了10处镇公共图书馆和大批农家书屋,为基层设施配送图书报刊、移动影库、健身器材、灯光音响等文化设施。全市涌现出幸福里社区、景城社区、富华社区等一批高标准、高效能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是强化文化队伍培育。近年来,我市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开展了“文明之夏”、“社区文化节”、京剧票友大赛、广场舞大赛、“一村一年一场戏”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培育了一大批基层文艺队伍。目前,我市除专业演出队伍市京剧团外,据估算有业余文艺团体约200余支,我局重点扶持能自创自演,专业水平较高、演员队伍较年轻化的业余文艺团体,并为这些团体办理演出经营许可证,进一步激发了业余团体的创作演出积极性,涌现出了安丘市群星演唱团、安丘市虹翔茂腔剧团、安丘市青云山艺术团、安丘市田戈吕剧团等优秀文艺团体,创作了茂腔《谁养妈》、《都愿意》、《奇缘》,吕剧《夺碗》、《咱妈的幸福》,茂腔小品《实话实说》,东路大鼓《村口的母亲》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在今年9月份潍坊市组织的新创作优秀小型剧(节)目展演中我市上报剧目居全县市区前列,上报剧目也获得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三是推动基层文明创建。组织开展了元宵文化节、广场舞大赛、全民阅读、青云山“景阳春”杯踏青赏花旅游节、青云湖大型萤火虫展等品牌活动,指导开展丘家庄文化节等特色民俗活动。成功举办了梨花节、樱桃节、桃花节三大节会,节会期间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市开展了大型文旅活动60余次、送戏下乡演出750场次、文化志愿服务150余次,农村电影放映8000场。
(三)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一是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网络。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以镇、街区所在地为中心,向基层村落延伸的文化市场经营网络,形成了一个由书刊、音像、演出、游艺、娱乐等多方面内容构成的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文化市场。全市依法许可登记的文化经营业户共279家。其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3家,电影发行放映场所3家、娱乐场所22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62家、网络文化经营单位1家、印刷企业41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42家、文艺表演团体5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
二是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经过近几年三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的积极申报,我市加盟山东文化惠民消费云服务平台文化旅游企业已有29家,其中2018年使用消费券超过6万元,带动文化消费45万元,参与群众达30万人次。今年第三届文化惠民消费季企业门类取得新的突破,广播影视制作类企业第一次纳入活动范围,我市九穗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通过省文化惠民消费季组委会办公室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