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784004295301j/2018-00032 | 分 类: | 政务动态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 ||
发布机构: | 市文广新局 | 发文日期: | 2018-03-29 | ||
标 题: | 匠心独运 化腐朽为神奇—— 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丘木雕传承人刘正波 | 文 号: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效力状态: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匠心独运 化腐朽为神奇—— 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丘木雕传承人刘正波
“吸天地之精华,纳灵气于神工”,刻刀在原木上上下翻飞,或粗犷有力,或精雕细刻,经过一番雕刻,一块名不见经传的木料,就完成了一次华丽的变身。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场景,无论是花卉树木还是虫鱼鸟兽,小小的木头上演绎的尽是大千世界。木雕,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刘正波就是其中之一。
◆自小熏陶 潜心研习
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丘县乡土志》载,明清时期,安丘木雕艺术达到一个辉煌时期,涌现出大量风格迥异的木雕匠人及其作品。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桃木辟邪”之说在民间的广泛流行,桃木雕刻品逐步发展起来,雕刻纹理质地也更加精工细作,神态逼真,充满灵气。
作为安丘木雕第四代传承人的刘正波,对于木雕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情。从小在父辈们木匠手工活的熏陶下,刘正波渐渐喜欢上了木雕。院里的枣树,路边的梧桐,折断的柳叉,散落的桃核,只要是能接触到的东西,都曾是他的练习材料,高中毕业后,刘正波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木雕技艺的研习中。每日与木雕为伴,构思图案、研究雕刻手法,带给他的除了满手的老茧与道道的伤疤,还有那日渐精湛的技艺。
“这是老一辈们留下的手艺,不仅不能丢了,还要将它发扬光大。”刘正波说。木雕,对于他而言,不仅是父辈、祖辈们曾赖以谋生的技艺,更是岁月经过时间的洗礼后留给他的一份传承与财富。
◆精雕细刻 还原本质
清晰的纹路、富有质感的形态、自然流畅的线条,一块块其貌不扬的木料,经过刘正波之手,都会变成一件件活灵活现的木雕作品。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难以言传的寂寞和千百次的磨砺,对于木雕,他有着别样的执着。
刘正波介绍,安丘木雕工艺复杂,完成一件作品首要的是构思,然后是构图,接着是选材,进入雕刻阶段后,从粗到细,需要先雕刻出粗胚轮廓,再加工细节部分。作品成型后,再经修光、打磨、着光上色或上油或烤蜡,一件作品才算真正完成。雕刻的时候通常会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用比拟、双关、谐音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历史渊源,又蕴含吉祥企盼的内涵。雕刻小件作品通常需要几周,大件作品有时则需耗时几个月甚至一年。“虽是以雕刻为主,但你还要什么都会,选料、画画、雕刻,甚至漆工都要懂。”刘正波说。
“雕刻不容易,轻重缓急,全凭拿捏,容不得半点马虎,不仅需要细心,更要有耐心。”一说起木雕,刘正波总是难掩兴奋。
刘正波的作品与其说是艺术的创造,不如说是木料本质的还原与再现。为了刻好金鱼,他曾一连几天不合眼,仔细观察金鱼游动的过程,一条又一条,一天又一天。大到形态轮廓,细到纹路、鳞片,他都熟记于心。再经过观察、构思、设计画稿、精选木质材料、雕刻、打磨、着色等一系列繁杂的步骤之后,他的作品《一瓢金》诞生了。一条条活灵活现、活力四射的金鱼,让人不禁叹服他那奇妙的创造力与精湛的雕刻技巧。
◆追求完美 坚守传承
每雕刻一件作品,都是一次倾注感情的历程。当问起他最得意的作品时,刘正波笑着说,在他眼里,所有的作品都是最美的。但当谈起创作灵感时,刘正波一脸的严肃。木雕创作对于他来说,更看重的是过程。因为全部是手工制作,需要尽心尽力地去精雕细刻,有时作品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一念之差,正所谓,“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
“木雕技术要求高,过程苦,学习的周期时间也长,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苦,不愿意学。”在刘正波看来,要想学好木雕这门手艺,不仅要心细手稳,更重要的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有时雕刻一个普通的作品,在工作室一呆就是十几天。
“安丘木雕,肯定是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的。”看着身旁全神贯注雕刻的女儿,刘正波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