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784004295301j/2017-00294 | 分 类: | 政务动态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 ||
发布机构: | 市文广新局 | 发文日期: | 2017-12-19 | ||
标 题: | 坚守永不褪色的真实—— 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丘炭精画传承人张永智 | 文 号: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效力状态: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坚守永不褪色的真实—— 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丘炭精画传承人张永智
炭精画,是我国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擦笔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支流,是民间肖像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炭精画起源于清朝末年,在中国民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炭精画以人物肖像为主,主要用于保存故人的音容笑貌,成为后世追忆亲人的精神归属。近日,记者走近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丘炭精画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智,近距离目睹了这一传统技艺的风采。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习炭精画的热潮开始遍及全国,炭精画培训班开设众多,培养了一大批炭精画人才。在这一时期,经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炭精画绘制工具材料也更加丰富,传统炭精画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当时安丘在南关、西关、百货大楼、老邮电局、大城埠等地均有专业的画像馆。张永智也就是这时进入安丘一中举办的美术班进行专门学习,为传统炭精画的传承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走进张永智的画室时,他正在埋头作画。他先蘸上少许炭精粉,在草稿纸上试了试,将粉揉匀,才在画纸上落笔,左右来回,轻轻擦拭,不断反复,颜色由浅入深;另换一支排笔,蘸上炭精粉,再次落笔,力度时轻时重,光影和层次逐渐明晰。
“炭精画跟传统的绘画不同,它不是用笔画,而是像这样不停地擦拭,通过颜色的叠加,产生层次感和立体感。”张永智拿起一块橡皮向记者介绍,“有时还需要经常使用橡皮擦,像这幅《守望草原》的肖像画,人物蓬松花白的大胡子,就是用橡皮擦依着胡子的弯曲程度,用不同的力度一根根擦出来的。”他说,这也是炭精画又叫“擦笔画”的缘故。
“刚接触到炭精画时,就被它吸引住了。那时候为了创作好一幅作品,真的是都顾不上吃饭。”回忆起学习炭精画的经历时,张永智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别样的兴奋。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但一接触到炭精画,张永智就被它的魅力深深折服。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张永智逐渐在传承古代肖像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画的光影概念,并进一步丰富了创作的工具和材料。他创作的炭精画作品形象生动逼真、细腻传神,令人耳目一新。
炭精画是我国民间具有悠久历史的绘画艺术,由于炭粉性状稳定,附着力强,制作出的作品不仅画面细腻逼真,而且能够长时间保存、永不褪色。在照相尚未普及的时代里,老人年纪大了,子孙后代一般会选择为他们画一张炭精画。等到阴阳两隔,瞻仰炭精画就成为对先辈寄托哀思的最好方式。可如今,数码时代已经到来,炭精画“盛景”不再,连画师也难觅踪迹。
“很可惜的是,现在很少有人画炭精画了,连找画友一起交流学习也很难了。”张永智说,随着照相机、手机等拍摄工具的普及,加上绘画难度大,学习炭精画的人便越来越少了,张永智不忍心看着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日渐消失,他在不舍与执着中,坚持并传承着这种民间技艺,丰富并创新着古老的炭精画法。因为他相信,那份永不褪色的真实,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