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历史典故
首次水战 公元前20世纪,“夏帝相二十七年甲子,浇伐斟寻阝。大战于潍水,复其舟灭之”。此次战役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首次水战。
潍水之战 潍水之战,是楚汉战争中,韩信大破楚将龙且(ju),攻占齐地的关键战役。
公元前203年10月(汉高祖四年),汉大将韩信率军由历下东进,轻易地占领了齐都临淄。齐王田广败退高密。韩信领兵东追齐王。项羽听到韩信东进的消息,便命龙且率20万楚军到高密,与齐军会合,决战汉军。韩信得知龙且率兵救齐,便在潍水下游(今赵戈镇、王家庄镇一带)集中兵力,准备迎战。
龙且在高密安营扎寨后,有人为其谋划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挡,我军应深避坚守,四处宣传齐王在此,齐地之民听说齐王尚在,必然反汉,韩信不战而败。但龙且素来瞧不起韩信,决心攻而胜之。时值11月,汉楚两军隔潍水对峙。韩信知龙且兵多,硬拼会败,遂夜令军兵备万余沙袋,在上游把潍水堵住,亲自引兵涉水向龙且发起进攻,然后佯败后退。龙且见韩信军败,不知是计,大喜曰:我早知信会败。他一马当先,率军追韩信。韩信见楚军近一半已渡河,急使人掘开沙袋,潍水暴涨,楚军大半被水隔在对岸,正渡河者被水冲走淹死。韩信乘机猛烈反击,全歼渡河楚军,擒楚将周兰,杀死龙且。隔岸楚军见主帅已亡,不战而溃散。汉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齐王田广。至此,齐地全被汉军占领。不久,刘邦封韩信为王。
曹操东征 206年(建安十一年)八月,曹操东征,守军管承退守安丘,曹操派大将乐进、李典攻破。
捻军进安丘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
1867年(清同治六年)农历七月,捻军首领赖文光与任柱合股,经平度来安丘,在县境北乡一带遭清兵追杀。捻军击退清军,后西渡黄河时,因河水猛涨又返回。十二月捻军又来安丘。清军追至,捻军在杞城一带战败,由高密向南转移而去。
擂鼓山战役
擂鼓山战役亦称唐王山战役。以唐王山、虎眉山和擂鼓山三大山头,绵延20余里为主要战场。
战役一开始就极为激烈,日军动用大炮几百门,飞机10余架,向各山头轮番轰炸。激战中于学忠被炮弹炸伤。下午5点,总部与师部撤离唐王山阵地,向东北方向突围。坚守擂鼓山阵地的部队打得很顽强,日军3次冲锋均未得逞,在阵地前丢下近200具尸体。战至天黑,守御擂鼓山的部队也突出了重围。
战役在方园百余里的山区进行了5天5夜,击毙日伪军400余人,国民党驻军伤亡300余人,鲁苏战区少将军务处长兼高参张庆澍阵亡。
讨厉(文礼)战役
1943年2月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被日军俘虏后,宣布降日,日军内田旅团授其“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头衔。之后,厉文礼部8000余人驻守安丘境内。厉为了加强安丘外围守备,在夏坡一带配备了其主力特务团等5个团的兵力,另2个团分布于县东部、南部。随即修了以夏坡为中心的据点16个,大肆屠杀抗日志士和群众,积极为日军效劳。
鲁中军区为拔掉这颗毒钉,于
“讨厉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于5日夜发起总攻,目的夺取伪军核心据点夏坡。先以主力部队分路插入敌人纵深处,分别包围了夏坡及其周围主要据点,分割了敌防御体系。并以部分主力担任安丘方面的打援任务,其余据点由地方武装和民兵封锁监视,然后,对各据点同时发动攻击。经过一天两夜的激烈战斗,打退了安丘城敌人的增援,攻克了夏坡及周围的16个据点,毙伤伪军400多名,俘虏2000余人。9日晚,八路军3个团挥师北上,深入昌乐腹地作战,一举攻克唐阝吾阝据点,消灭一部分日伪军。次日主动撤出战斗。日军忙从潍县调遣机动部队,纠集1700余人,于15日晨分路重占夏坡据点,妄图顽抗。
第二阶段,鲁中军区4个团的兵力,自17日开始,分兵3路,仍以夏坡为中心,并向两翼展开攻势,西路一个团直逼临朐城,连续攻克城郊东、西、南三面据点,毙伤、生俘日伪军890多人,缴获枪枝弹药一批。东路两个团以突袭战术直捣安丘、景芝之间守敌,于石堆一带歼灭厉伪十六团主力大半,并解放了景芝。厉部十团等1800余人在军事压力和政治影响下,由团长韩寿臣率领,在古城子反正起义。八路军中路1个团和当地县区武装部队乘敌立足未稳,对夏坡实施重点围困和连续袭击,23日守敌被迫逃窜,夏坡彻底解放。
第三阶段,东路八路军占领景芝镇后,乘胜南下追击。24日一举攻克伏留、临浯两个据点,25日又向诸城西北的都吉台、石桥子一带扩大战果,至26日晚全歼伪军张步云2个团、1个营,毙俘伪军1700余人,使安丘解放区与诸、莒边区连成一片。
“讨厉战役”自
安丘“一一五”战役